一轮飞镜谁磨?照彻乾坤,印透山河。玉露泠泠,洗秋空银汉无波,比常夜清光更多,尽无碍桂影婆娑。老子高歌,为问嫦娥,良夜恹恹,不醉如何?
折桂令·中秋。元代。张养浩。 一轮飞镜谁磨?照彻乾坤,印透山河。玉露泠泠,洗秋空银汉无波,比常夜清光更多,尽无碍桂影婆娑。老子高歌,为问嫦娥,良夜恹恹,不醉如何?
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,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,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。“一轮……山河”起首一句,排空而入,造语奇崛。中秋之夜,月亮格外圆满明净,给人一种新奇之感。以“飞镜”作比,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。而“谁磨”一问,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。正因月光亮得出奇,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。下面两句,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,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,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。天地人间,山川原野,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,“彻”、“透”两字,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。“玉露……无波”两句,又从另一侧面来写,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。作者从玉露着眼,写玉露将秋空洗得“银汉无波”。那莹洁如玉的秋露,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。“比常夜……婆娑”,秋光如洗,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。纵使如此,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。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,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。前人曾有“斫却月中桂,清光应更多”(杜甫《一百五日夜对月》)的诗句,这里却一反其意,用“桂影婆娑”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。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,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,清幽静谧的氛围。面对此情此境,作者不禁情从中来,他引吭高歌,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: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,怎能不举杯痛饮,一醉方休呢?
同样写月,不同的作者、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。李白的《月下独酌》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,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,又不懂情,无知而冷漠。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,他想象中的月宫是“高处不胜寒”,强调的是“月有阴晴圆缺”。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,因此,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,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,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。李白、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,忽景忽情,情景交融。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。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,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。这种先景后情、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,写不好,往往会落入俗套。其关键在于景要切,情要真,两者融合得自然。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。
张养浩。 张养浩(1269—1329年),汉族,字希孟,号云庄,山东济南人,元代著名散曲家。诗、文兼擅,而以散曲著称。代表作有《山坡羊·潼关怀古》等。
盘谷八咏 其一 鸡山晓色。。刘璟。 何年天星下,化此金鸡峰。峨冠耸危石,翠羽森长松。旋如展翎翅,峙如决雌雄。初瞰接曙色,姿味多奇踪。虽无司晨唱,晦明若先容。谁将翚飞搆,来此披蒙茸。临窗契玄理,晤言怀宋宗。
寿春归兴和陈督府。明代。黄衷。 光国宁嫌匹士稀,猎时熊虎入占非。青麟绣蟒四朝遇,风鬓霜髭八座归。河上莺花浑御气,眼前云鸟旧兵机。潞公异数都门在,肯放闲情到翠微。
闻端叔有失子悲而庄复遭火焚作此寄之。。释德洪。 一子被夺去,囷廪遭火焚。冷官寄僧舍,僮仆卧朝昏。平生五色笔,落纸生烟云。文章竟何用,袖手声一吞。东坡昔无恙,豪俊日填门。君如汗血驹,胆气终逸群。坡今骑鱼去,众客亦缤纷。翩然淮海上,霜鬓此身存。我亦识坡者,一见等弟昆。乃知水与乳,自然和不分。心期营一笑,发君双颊温。那知堕机阱,面上馀唾痕。我公佯瞌睡,嘲诮了不闻。遥知读此诗,拊手髯一掀。
君已厌折湖上花,我犹驱迫坐两衙。须知乐事属閒客,日日携觞不在家。
况君才力自少对,取次落笔成天葩。春风湖上与之敌,豪放丽绝无以加。
汪正夫云已厌游湖上顾予犹未数往遂成长篇寄之。宋代。郑獬。 君已厌折湖上花,我犹驱迫坐两衙。须知乐事属閒客,日日携觞不在家。况君才力自少对,取次落笔成天葩。春风湖上与之敌,豪放丽绝无以加。幽岩绝壁无不到,欲缘云汉寻天槎。顷属胜游不得往,犹如野马绊在车。眼看红英零落尽,长条已被绿叶遮。春芳虽晚犹得在,山丹正好红相誇。终当摆去百事役,与君共蹑南山霞。虽老犹能沃金叶,卞娘送以双琵琶。已教楼下排花舫,醉到碧山春日斜。
咏史一百三十首 其七十二 魏无忌。。连横。 浊世佳公子,犹传得士名。窃符能救赵,醇酒送残生。